電商平臺讓消費者輕松實現“買買買”,同時也增加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復雜性。一家電商平臺的數據顯示,平臺每日新發商品逾3000萬件,存量商品達15億件以上,每年權利人投訴量上千萬次,用戶舉報上百萬次。來自法院的數據也顯示,2018年全國地方人民法院新收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約28.34萬件,同比增長了40.97%。在此背景下,依法打擊電商平臺的售假行為,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,既是維護知識產權權益人品牌和收益的必要舉措,也是電商平臺贏得市場的明智之舉。
互聯網的海量信息,電商平臺上的海量商品,為一些假冒偽劣產品混跡其中提供了空間。但與此同時,借助互聯網大數據、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,可以比線下實體更加精準地識別正品和假貨,快速準確打假侵權商家。比如,有的電商平臺應用“千里眼”技術,實現全網、全平臺、全時段掃描疑似盜版侵權鏈接,從電子存證、首發商品、首發備案等方面為原創設計商品保駕護航;還有電商平臺使用區塊鏈防偽追溯技術,接入超過400家品牌商,覆蓋1.2萬多款商品,上鏈超過10億條商品追溯數據。這些技術的運用,有效壓縮了假冒偽劣產品的生存空間。
電商打假,需要形成“技術賦能+多元共治”的治理模式。不久前的2019電商知識產權峰會上,人民網發布的《中國電商知識產權保護創新實踐研究報告(2019)》顯示,中國電商借助互聯網大數據、區塊鏈等新技術條件,可以有效節約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本,降低侵權風險,有力推動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全民普及。在實踐中,由京津冀、長三角、泛珠三角等地區13個省份聯合發起的“云劍聯盟”,開創了政企合作、線上線下聯動打假的新模式,有力凈化了協作區域地區的市場環境。
知識產權保護的務實作為,已成為電商領域的核心競爭力。近年來,中國電商從線上線下兩個方向同時開啟打假路徑,維護知識產權權利人和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,有效震懾了侵權犯罪分子,解決了很多已經存在多年的侵權頑疾,扭轉了一些國際品牌對中國電商的負面印象。同時,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,中國電商不斷密切與國際組織和權利人的合作,有效打擊從海外到國內輸入型的跨境制售假案,受到國際社會好評。
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。對于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商業模式,需要完善監管政策的辦法,以更加包容、審慎的監管方式,推動電商領域加快知識產權保護的創新實踐。對那些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,需要不斷擠壓其違法空間,促進利益相關方共同敬畏法律、遵守規則,從而達成發展與保護的動態平衡,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有利氛圍。
原文來自:人民日報
]]>《中國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發展研究報告(2019)》 隋明照 攝
發布會上,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介紹,該報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牽頭編制,用中、英兩種語言發布,此項研究未來每年將定期研究、發布。
《中國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發展研究報告(2019)》得出以下幾方面的結論:
通過完善保護規則體系加強保護。研究發現,依據現行法律法規,國內主流電子商務平臺已制定并發展了一套完整的平臺規則體系。各主流平臺管理者通過信用評價體系、違規處罰體系、技術數據應用等方式實現平臺有效調控和管理,實現平臺經濟秩序和管理秩序的高效運轉。
通過構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加強保護。這是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治理的變革方向,也是治理亮點。例如,政企合作方面,長三角和泛珠三角13省(區、市)也已建立線索通報、證據移轉、案件協查、聯合辦案以及檢驗鑒定結果互認等制度,并依托電商平臺的網絡交易大數據,共同打擊侵權假冒違法行為。平臺及權利人合作方面,阿里巴巴開發的全球首個電商+權利人共建體系——“權利人共建平臺”正式上線,與知識產權權利人合作,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效能。阿里巴巴創設了大眾評審機制,目前,參與到大眾評審機制的會員將近500萬人,累計完成超過1億次糾紛判定。
通過不斷加大打假防假技術研發和應用投入力度加強保護。以阿里巴巴為例,2018年開創性地將語義情感分析、商家全景視圖、直播防控體系等新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。同時,雖然電子商務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各項數據、指標持續向好,但依然面臨包括跨境維權、平臺治理等問題。
來源:人民日報、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
鄭俊芳說,阿里巴巴平臺的存量商品15億,每天有3000萬件新發商品,早在2002年,阿里就啟動了知識產權保護計劃,經過近20年不斷迭代發展,96%的疑似侵權鏈接一上線還未產生任何交易前即會被封殺,96%的知識產權投訴在24 小時內即被處理。
“我們是如何做到的呢?秘訣在于數據、算法和技術,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人工智能,即AI。”鄭俊芳說,阿里獨創了“知產保護科技大腦”,這顆“大腦”由阿里近20年積累的海量線上線下假貨特征庫、打假經驗聚合而成。其樣本數據總量相當于186個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量。過去3年間,品牌權利人、阿里平臺已使用這套技術協助全國31個省份、227個區縣的警方抓獲制售假嫌疑人4439人,搗毀制售假窩點4289個。
阿里人工智能打假技術“知產保護科技大腦”
今年8月,“阿里知產保護科技大腦”在中央網信辦、工信部、公安部聯合指導的首屆中國人工智能峰會上被評為“人工智能創新之星”。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評價稱,人工智能打假對行業有很大的引領作用,比其他固定方法更有效,應該得到國家大力推廣應用。
近年來,阿里在知產保護上的模式創新與技術突破,屢獲海內外認可。2019年,全球奢侈品法律聯盟為阿里頒發“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創新獎”。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副主席道格·柯林斯則稱,阿里巴巴真正致力于打擊假貨并保護消費者,美國平臺在打假政策和項目都已遠遠落后于阿里巴巴。
“我相信AI會推進知識產權發展,并有助于知識產權保護。”在IP Week全球知識產權論壇現場,鄭俊芳強調,打假是一場與人性貪婪做斗爭的、永不停歇的“貓鼠游戲”。阿里巴巴堅持用技術解決社會問題,不斷探索數字時代知識產權解決方案,努力讓打假變得更容易。
來源:中國日報網
]]>